效应孤岛特币的破比否打d能生态
最近Lombard的Buidlpad公售让加密圈炸开了锅。作为一个长期观察DeFi发展的业内人士,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——有人把Lombard的BARD比作比特币世界的Tether和Circle。这个类比一下子点醒了我,确实是一针见血的见解。 还记得那天看到LBTC被AAVE接纳的新闻时,我正在喝咖啡,差点把咖啡喷到键盘上。要知道,在短短92天内达到10亿美元TVL,占据57%的比特币LST市场份额,这种增长速度简直像坐上了火箭。这让我想起2017年USDT刚崛起时的场景。 但Lombard的野心不止于此。想象一下,2.2万亿美元的比特币市场就像一片沉睡的海洋,LBTC就像是开凿了一条运河,让这些"死水"重新流动起来。这种战略定位让我想起当年Tether如何一步一步把USDT变成加密世界的"美元"。 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Lombard的"联盟链+SDK+DeFi市场"架构时,我心里是有点矛盾的。作为一个老派的加密信徒,我本能地对"机构联盟"这种概念保持警惕。但仔细想想,在现实世界里,OKX、Galaxy这些机构之间天然的竞争关系反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制衡机制。 这让我想起华尔街的清算所模式——交易所之间打得你死我活,但大家都得遵守同一个清算规则。Lombard Ledger就像是比特币世界的DTCC(美国存托信托和清算公司),用机构化的方式解决了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间的永恒矛盾。 每次看到比特币生态的项目,我都有种"自嗨"的担忧。Babylon的技术确实惊艳,Solv的方案也很巧妙,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。直到最近和几个传统金融机构的朋友聊天才恍然大悟——他们根本不在乎什么密码学魔法,只关心怎么合规地获取比特币收益。 Lombard推出的代币化期权和质押型ETF,就像是给华尔街开了一扇后门。8-10%的比特币本位收益?这比他们现在能接触到的任何传统金融产品都诱人。这种"曲线救国"的策略,可能才是打破比特币生态闭环的关键。 说到底,加密行业最缺的不是技术,而是让现实世界资金流入的桥梁。Lombard的做法让我想起互联网泡沫时期,真正活下来的不是那些技术最炫酷的公司,而是能打通传统商业世界的玩家。这次,历史会不会重演?我们拭目以待。1. 比特币流动性的"总开关"
2. 机构化的"第三条路"
3. 打破原生叙事的魔咒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挖矿新选择:矿机托管究竟是个什么神仙服务?
- 从画室到考场:我在厦门致学教育的蜕变之旅
- 晚间加密市场观察:大饼以太能否突破下行压力?
- ETHS爆火背后:一场关于以太坊未来的新想象
- 灵猴币登场:一场可能颠覆你认知的数字资产革命
- 重磅信号!师爷陈最新研判:这个形态出现,市场要起飞?
- 10月12日数字货币合约交易策略:震荡下行中的机会与风险
- Web3时代的权力游戏:当去中心化变成另一种集权
- 加密市场风云再起:涨势背后暗藏哪些玄机?
- 币圈就像个水产市场:大家都在等那条鱼咽气
- 灰度ETF裁决倒计时:SEC的十字路口会如何影响加密市场?
- Web3.0日报 | 加密市场迎来PayPal稳定币爆发,NFT发行量突破12亿
- 加密货币市场:这是终点还是新起点?
- 比特币闪电网络野蛮生长:两年暴涨12倍的秘密
- 当避险情绪笼罩市场:加密货币的冰火两重天
- Telegram生态崛起:OpenTele如何重塑加密交易体验?
- 投资这门必修课:历史是最好的老师
- LayerZero:全链互操作性的安全挑战与财富密码
- LOOM代币暴涨400%背后:一场价值狂欢还是资本游戏?
- 东京街角的DAO革命:我在涩谷偶遇的Web3乌托邦
- 搜索
-